欢迎来天天故事网,与您分享正能量的故事!

就业季:编制里未必就是“春天里”

时间:09-17 现代故事 提交错误
-->
  
  由于主客观环境差距甚远,台商没把年轻人的话当真,但没想到年轻人锲而不舍,再三表示愿意“下海”追逐,这让台商十分意外。
  
  台商表示,自己的公司只是小公司,能付的薪水只有800元一个月,而且前景未明,如果营运不善,以后对员工没有保障。而你现在的工作薪水高、权力大、外快多,为什么要放弃呢?
  
  这个年轻人回答:“今年我才25岁,如果在原有的单位做下去,我似乎已经知道我一生的结果,我会慢慢升到科长、主管,我也会分配到一个小房子,然后就这样过一辈子,可是我不希望这样过一生,我决定要走不一样的路。”
  
  接下来,年轻人说出了更发人深省的话:“我不知道你的公司会不会成功,但我看到你们做的事很专业、很到位,这就值得我学习。”
  
  从此,这个年轻人舍弃了4000元高薪的工作,屈就800元月薪,但无怨无悔,成了台商最佳的副手。所有最辛苦、最麻烦、没人要做的事,这个年轻人都甘之如饴。三年后的今天,他28岁,台商说:“这个年轻人已学会了大多数的工作,剩下的只是人生的历练还待加强,当然薪水也早超过了原来的4000元。”
  
  附带一提,年轻人的原单位一年前在体制改革中,变成可有可无的单位,大多数人都“下岗”了。
  
  大多数人都是吃大锅饭的,只求平安过一生,但这个年轻人不愿过25岁就看透一生的生活,作了人生潇洒走一回的选择,在剧变的世界中,走出了不平凡的第一步。
  
  【“编”外天地】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文/光明
  
  “公务员热”一年比一年高涨,“编制”成为不少大学生择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但也有很多大学生毅然走出“编制”,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选择就业,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
  
  择业,有兴趣才能出成绩
  
  创办了三家公司,年营业额300多万元,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仅仅两年半的李明剑已经成为同学圈里有名的“李总”。
  
  早在上大学期间,李明剑就开始做一些小生意。“当时就想自己创业‘当老板’,但毕业要选择创业时,却遭到了家人的反对,他们觉得创业风险太大,希望我回家考公务员,找个稳定的工作。可我不想考公务员,愿意选择一个充满挑战的工作。”谈及当初创业时的情形,李明剑直言“很纠结”。
  
  然而,创业的困难比想象中大得多。“怎么跟客户打交道、怎么筹集资金,都没有经验,只能慢慢摸索,刚开始的一年时间里,公司一直没有赚到钱,对信心打击很大,当时就想能坚持几天是几天吧。”李明剑说。
  
  渡过初创期的难关,李明剑的坚持带来了回报,公司业绩逐渐好了起来,规模也不断扩大,“家里看到我能养活自己,而且干得还不错,也就开始支持我了”。回顾自己的创业史,李明剑笑着说:“现在看来,当初的选择是对的,干自己喜欢、也适合自己的事业,痛并快乐着。”
  
  不同于李明剑对创业的执着,现供职于某民营咨询公司的常展博在毕业两年多的时间里,换了好几份工作。他在律师事务所做过助手,在电子公司做过销售,还搞过一段时间培训。这其实是他的无奈之举,他坦陈:“当初找工作时就想考公务员或进事业单位,想进到编制内,但考了几回,都失败了,只能四处乱撞。”
  
  幸运的是,“四处乱撞”的常展博也在不断摸索中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职业。“在咨询公司做了近一年,自己对这个行业很感兴趣,得到了老板的器重,在业界已经小有名气。”回忆起当初对“编制”的执迷,常展博觉得有些后悔,“当时搞不清楚自己的爱好特长,一味想考公务员,是不明智的。如果当初真的考上了公务员,就不能在咨询公司大展身手了”。
  
  成功,不分“编制”内外
  
  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的孙林说:“有编制的工作,虽然比较稳定,但年纪轻轻就选择稳定,很没有意思,我喜欢有更多可能性的工作。”
  
  毕业后,孙林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到上海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工作。这是一家外企,工资高,但压力也很大,加班是常事。“我们工作很累,尤其在月初月末的时候,甚至可能整晚加班,但公司员工相处得很融洽,跟大家一起加班,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虽然辛苦,也觉得很满足。”
  
  前不久,美国耶鲁大学毕业生秦玥飞到湖南衡阳做大学生村干部的消息引起人们关注,很多人不理解国外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为什么甘心去农村工作。在多数人眼里,农村的工作是艰苦的,不少大学生选择当村干部,也只是将其作为“过渡”岗位,为以后考公务员积累经验。秦玥飞却不以为然,他说,大学生村干部是个开放性的平台,能够让他深入了解国家最基层的情况,了解农村的基本情况,对自己以后要从事的公共服务工作大有裨益。
  
  人社部劳动科研所副所长莫荣认为,更加注重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就业观,是值得提倡的。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才能,大学生应该树立切合自身实际的择业观。
  
  2012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发布,要求加快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步伐,过渡期内事业单位编制只减不增。专家认为,面对数量越来越少的“编制”,大学生应认真分析自己的兴趣特长,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不要盲目加入“编制”大军中。家长和亲友也应帮助青年人作出有远见的选择。
  
  【90后视角】
  
  自由和兴趣最重要
  
  文/江西
  
  700万,“史上最多”就业大军;7名研究生为获“事业编制”,走上清扫保洁工作一线……一个人找个什么样的工作才算满意?干这份工作,为生存还是为生活?事实上,当“编制”的话题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人们开始认真审视当下新生代——90后就业群体的求职心态,结果发现,在他们的世界里,“编制”之外的那片天空同样晴朗。
  
  自由和兴趣成为求职的关键词
  
  北京某高校本科四年级的小王,从进入大四开始就关注求职,但是前两天他把到手的录用通知拒绝了。“薪水还可以,但是我不喜欢他们招人的口气,摆明了工作后要加班,也没有说加班有没有薪水。”
  
  据最近发布的中国年度最佳雇主调查报告显示,刚刚步入职场的90后,四成人愿意去国企,只有两成愿意去外企。专家分析,随着90后求职者持续拥入,好工作的标准已从“追求物质成功”,逐步转向“工作是否幸福、生活是否快乐、能否相互尊重”等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指出,新生代劳动力对生活的追求与上一代相比有很大的变化。调查发现,员工最关心的问题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职业发展,第二才是薪酬,第三是绩效管理。当员工把职业发展放在首位,薪酬放在次要位置时,原来企业管理采取的那种低工资和强制约束的管理方式就受到了很大的挑战。
  
  “自由”和“兴趣”是即将走向职场的大学生普遍强调的关键词。对人生和生活方式的理解有别于与找工作求稳定的70后、求高薪的80后,90后更重视工作的环境自由度、轻松度。据一些企业招聘人员介绍,90后应聘者更加重视工作时间“自由”,喜欢朝九晚五的稳定,不喜欢加班。
  
  90后成长在一个物质资源丰富的环境里,虽然有更多的工作机会,但他们在选择工作时更在意软性因素,对一份工作要求维系更多的情感需求,比如最好要有比较长的固定休假。如果一份工作工资高但经常要加班,而另外一份薪水低些却有固定假期,他们宁愿选择后者。要钱更要闲,正在成为新一代职场人的就业观。不少90后认为,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该休息时就要休息。
  
  职业发展,强调“我的地盘我做主”
  
  李晓平、张天辉、杨晗、钮怡宏、周雨晨,5个来自浙江理工大学的女孩子共同创业办起一个“编织吧”——米塔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做起时尚个性的绒线编织。这家“编织吧”是KAB(国际劳工组织为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专门开发的教育项目)全国推广办公室第二届“青年恒好”创业计划大赛的获奖者,获得该活动5万元创业资助资金后成立的。
  
  在KAB活动现场,她们的毛线编织作品赢得到访者的不断惊叹。有这样的作品,作为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染织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找到一份薪水满意的工作并不难,但是大四的李晓平并没有考虑找工作。“自己先做做看。”在李晓平们的观念中,没有前辈创业者那种破釜沉舟、一定要成功的决心,更多的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兴奋,和尽力做就好的健康心态。
  
  扬州大学毕业生钱佳说:“不能盲目地把就业放在第一位。就业后,在兴趣的基础上,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才更有利于个人的长远发展。找工作还是要看兴趣,开心最好。”
  
  虽然李晓平追求创业,钱佳选择就业,但他们对工作的兴趣和对自身发展的态度是一样的。青春的阳光下,他们的未来由自己做主。
  
  结语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有的人,到了60岁还在和命运之神作斗争;有的人,25岁就看透一生,从而活出自己的风采和精彩。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人生道路,无关对错,只在抉择。
  
  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无论体制内外——我们既不能过分放大编制的吸引力,也不能放大“死在编制里”的悲情。就业压力之下,因编制牺牲理想,未必是一个明智选择,而且编制里未必就是“春天里”。

【就业季:编制里未必就是“春天里”】相关文章:

1.勇敢及战争之神提尔

2.海姆道尔和人类的等级

3.天地开辟与神之起源

4.杜利奥纳人的国土

5.菲纽斯和妇人鸟

6.瓦尔哈尔宫

7.带回地狱的恶狗刻耳柏洛斯

8.许罗斯和他的子孙

9.南极星和北极星的传说

10.黑夜女神

推荐文章